湖北日报讯(记者王静通讯员谢宁)为深入传承传承长江文化,为打造长江文化山贡献力量,长江文化研究院与湖北省图书馆联合策划推出“长江地域文化”系列讲座。 11月8日,系列会议第四次在长江论坛举行。特邀陕西师范大学杜文宇教授以“五朝时期长江下游流域的文化发展与特征”为题,详细讲解了南唐、吴越政权控制地区(包括今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等)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。杜文宇系统地梳理了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成就,就像古代的文学、绘画、书法、宗教一样。五朝时期长江下游地区。在文学方面,重点是语言的创新。杜文渔指出,早期花间派的风格是“芳香而温和”。南唐时期,李璟、李渔、冯延巳等人鼓励诗风大变。李渔的早期作品描绘了宏伟的宫殿场景。他在后期的作品中,如《春水东流》等,抒发了民族征伐苦难的忧郁。王国维称赞他是“用血写成的人”。吴越诗人罗隐的作品也备受关注。 “今有酒醉”等名句,体现了当时市场文化的活跃氛围。绘画领域的革命和进步同样令人惊讶。杜文渔分析说,五朝绘画逐渐消除了唐代宗教、政治背景的限制。可恶的。佛教、道教人物画逐渐衰落,山水画、花鸟画迅速流行。南唐时期涌现了董源、徐熙、顾闳忠、周文竹等众多绘画大师。他还特别提到,南唐中央统治者李靖创办的画院,兼具创作和教育功能,为北宋画院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,成为推动中国绘画发展的重要力量。在书法艺术领域,五代长江下游地区呈现出唐宋过渡的特点。杜文渔解释说,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,比如擅长小篆的徐宣,其成就可与当时的一代宗师相媲美。唐朝,虞世南、欧阳询。南唐末年大师李渔独创的《金十字刀》和《措金书》,书法清脆,细线书法刚硬,风格独特。吴越钱王刘、钱钟、诗人罗隐也是优秀的书法家。他指出,五朝书法的整体成就甚至大于北宋初期,成为唐宋书法逐渐变革的重要环节,为苏、黄、米、蔡“宋四派”的出现奠定了基础。 “南北转向”在宗教中最为显着。杜文渔声称,唐武宗“佛教灭于会昌”后,吴越及南唐成为佛教复兴的重要地区。寺院众多,僧尼数量远远超过北方。整个会议是以史料为支撑,串联起诗、画、书籍、宗教等多条线索,再现了通过书籍传承的五朝时代长江下游的文化景象,打造了一场生动的“江南文学节”。场内座无虚席,观众沉浸在千年前江南的魅力之中。互动环节气氛活跃。